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公司动态

你给学习机械工程的新生有什么建议?B体育

  B体育我写这个答案的初衷是希望给新入行的小伙伴提供个参考。毕竟我读书的时候遭遇过不少困难,我走过的弯路没必要让大家再走一遍。但是,由于我2010年本科毕业之后一直在高校搞科研,且中国制造业的南北差异很大,。在评论区有小伙伴也提出了类似问题,觉得这个答案有失偏颇,我虚心接受几位的批评。同时,希望有类似看法小伙伴可以畅所欲言,以期为小伙伴们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同时,希望小伙伴们多参考那些在制造业一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佬。至于向我咨询学业建议的小伙伴,我仅能为您提供一个粗略的参考,希望您能结合实际情况、更多的倚重于自己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建议:毕竟,至于学术,大家还是多参考一下@贱贱这样的学术圈资深人士的意见,毕竟学术圈有自己的规则,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机械学科的困境很大程度是由“教学与产业需求的严重脱节”产生的。目前的教学大纲里还存在大量的“冷战时期课程”,这非常不合理且与时代严重脱节;大量教学工作严重依赖纸质《机械设计手册》,极度缺乏国产的设计与教学软件工具,不仅效率低下且与生产实际脱离严重;工程实习内容与装备大部分还停留在工业2.0时代,缺乏专门的先进教学与实习设施(连电子卡尺都无法人手一份),把实习搞成了考古(我2008年工程实习的时候就穿着的确良军训服、在漏雨的平房里操作苏联1950年代产的“手工机床”,真是非常讽刺);此外B体育,安全教育力度与手段非常缺乏,没有相关的制度与预案应对最坏的结果的发生,使实验与实习中安全事故无法根绝,学校不敢把学生真的“拉出来溜溜”(车掉学生个手指头可不好玩),实操教学中自娱自乐的性质颇重。最要命的是,本科的教学大纲是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没权力擅自改变!(当青椒了你就会知道,早下课5分钟都是“重大教学事故”,擅自更改授课内容更是政治问题,一旦被学生举报,最次也是被停课处理,不是开玩笑的)。不过好消息是,吉大、清华与同济等业内传统强校的机械学科都在大力推进机械学科的本科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新的大纲将对现有课程进行大规模更新调整(例如增设AI相关课程),并已经开始逐步试行。吉大也专门修建了专门的大型工程实习中心,并投入运行(不过,我认为,“车锤子”和“焊收音机”两个节目应该会被作为学科传统保留下来)。这对新入学的小伙伴绝对是个好消息。至少,随着全新的“学业分级告警”与“本科学业导师”制度的全面执行,毕业本科生的水货率会显著降低。这对业界应该也是个好消息。最后,欢迎大家报考我的母校:共和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农业仿生机械的权威——或者来吉大南岭和我面基。特别鸣谢@廖州宝同学在编写这个答案时提供的帮助,日后想到什么我会继续在这个答案里以PS的形式补充的。

  比较遗憾的是,我虽然是机械学科出身,但是毕业之后一直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没有直接参与过制造业一线的工作,所以我的建议只能部分参考。

  先说结论:学习机械工学有前途。这是个万金油专业,饿不死也撑不着;什么都会一点,转行容易,可进可退,远不是什么劝退专业。但是,随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完成和消费性工业品市场的日近饱和,纯机械制造业的风口也已经过去(事实上,之前机械制造业的空前繁荣本身是由于计划经济转型产生的补偿性投资与消费能力增长产生的报复性消费,日渐冷却趋稳自然在情理之中)。至于性价比,看你自己和谁比了。

  得出该结论的根本原因:1、机械工程是其他制造业的载体(机械化-电气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可以与其他工业学科形成大量交叉子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避免毕业生在某一方向过度饱和。2、中国制造业立国的国策是离不开机械的,工业4.0和制造业2025是噱头也罢、大饼也罢,都是国家战略的官方文件,不是说改就改的。其为机械产业的扩张与发展提供的政策保障,可以持续产生职务空缺来分流毕业生,从根本上避免了生化环材的天坑情况。

  传统机械门类转冷,但新型交叉门类日益繁荣(比如新能源);结构弱化而控制强化,低端饱和但高端匮乏;基础问题晕晕乎乎,中间问题吃干抹净,高端问题外围打转,时髦问题挤破脑袋。

  不要过度的去追求热点,以至于舍本逐末:要打好力学与数学基础,掌握一种CAD/CAE设计软件(理解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尽可能深刻的理解工程控制论与电工学原理,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理解机械自动化控制原理与方法);尽可能多的了解材料学知识,尤其是工艺学相关的知识(理解机械制造原理);有条件学个德语,德国人在这方面确实挺有建树(吉大一直有“大众班”和“丰田班”这两个神奇的存在,猪肘酸菜和东北菜口味也差不多。不过,评论区有小伙伴表示德国本土的酸菜没有东北酸菜好吃@Florana,可能是一汽那群德国人把这玩意改良了?不论如何,我觉得他们的碱水面包也挺好吃)。如果已经在机械专业入学,则要尽量读到硕士,博士读不读可以再议(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最系统最全的就是车辆工程专业,就是学得都太浅,胡子眉毛一把抓,但去一汽上汽什么的搞个外围工作绰绰有余)。这不仅因为本科毕业只能做销售,不能进技术部,业内发展选项较少;更因为你学习的知识太过皮毛空泛,毫无方向可言,对技术的很多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中叶甚至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对业界未来需求缺乏准确判断的能力,容易被各种信息与现象所干扰B体育。

  A、进入本科阶段(学科通识阶段),要认真学习大纲规定的每一门课程,适当旁听一些相关学科的辅助课程,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编程逻辑、计算数学专业的变分法与泛函分析、工程力学专业的有限元方法或者仪电学院的高级电工学,不要忙着去实习给人家当低端劳力(你那点水平真心干不了啥,蜻蜓点水的体验也学不着啥,画图跑腿写材料这些事,找个高中毕业的教两天干得比你还溜)。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基础不要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本科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稳固程度往往是你在业界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人不得不转行,往往是因为基础不牢或者架构不够开放,陷入了想干的干不了,干的了的看不上的尴尬境地。到时候在业内找工作,你知道那点东西根本不够看,企业主要考量的是你基础知识体系的可塑性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不是你对某些奇技淫巧的理解水平;

  B、进入硕士阶段(专业入门阶段),对于机械学科而言,才真正开始专业技术的学习。从就业上考虑,在这个阶段要尽量选择明确的研究对象(比如选择车辆工程就优于选择机械设计方法),系统掌握这一子学科的专门知识;要更多的关注国家政策,选择发展潜力大、支持力度大的子方向(实际上就是选导师),集中精力去系统了解一项这个子方向的核心技术(比如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方向,感知融合子方向,机器视觉识别技术/雷达与摄像头信号融合技术/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信号增强技术),最好形成对这一技术的独到见解,最低也要能够对这个技术的全流程进行系统阐述。要和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企业密集接触,最好能在学校或导师的安排下参与该企业的实习活动(保证你接触到一定层面的技术工作而不是打杂),为在产业界入职打好前站。

  C、进入博士阶段(问题专精阶段),这才真正进入问题导向的技术开发阶段。根据我的经历,我认为,此时的工作重心要选择上述子方向的一个关键问题,着力开发出针对这一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可行性永远是工程考虑的第一要素,“不赚钱的技术屁用没有”是这个行业的铁律,一味的求新求特除了写论文和拉项目方面有些许好处外,根本卖不上价钱,对你以后在业界混饭吃没有实际用途。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和企业密集合作,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最好形成横向养纵向的框架:企业的实验条件是学校不能比拟的!产业工程师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技术需求设计是最贴近市场的!此外,SCI论文一定是机械工学博士的老大难问题,借用企业的充裕资金往往是你搞出高水平数据的最短路径。尽可能坚持技术学术两条腿走路,为自己以后留一条后路。

  (纯机械出身的建议读到硕士就够了,理学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你在博士阶段步步是坎)

  不管你在哪个阶段离开学生身份,第一份工作都要尽可能的前往一个你能到达的最好平台。因为只有在好平台,你才有可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理念与生产模式;而第一个平台的高度则决定了你日后在业内上升的上限。判断平台的好与不好,我认为,在于这个平台的关键核心技术积累、组织管理模式、业界影响力和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四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不要局限于现阶段你能获得的收入水平、现有企业规模与资本运行方式。比如,没有引战的意思,能去吉大的汽车就不要选择同济的机械,能去吉利汽车就不要去一汽轿车,能去博世就不要去现代。

  在我们这个领域,掌握被需要的关键技术与独创性的解决方案永远是机械技术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至关重要。我想,这也是在CAE软件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机械结构工程师遭遇重大困境的一大原因。

  在国内的产业界,这个行业实际上是政策导向、不是市场导向,急吼吼的蛮干特别容易摔下去:不管你打算在业内养老还是想重开天地有一番作为,都切忌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此外,在今天,业界仍存在大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问题需要突破,如果能专精一处,不仅大有可为,名利双收也颇为可期:比如光学机械的自主变焦机构设计与高能耗精密机械的散热结构设计。实际上,智能驾驶迟迟无法实现L5有很大程度上是卡在车载摄像头识别精度不足的硬件问题上,而不仅仅是算法的问题。对于有志于研究的小伙伴,可以学习一门基础学科,比如工程力学、计算数学或者材料科学,到时候会比纯机械出身的路子广的多,毕竟工程问题最后往往都卡在理学上;可以多关注国外的研究热点,一般国内风向和西方都存在4到5年的滞后,早看到可以早做准备:不仅有利于项目申请的提前布局,而且致力于外来技术的国产化绝对是个研究的好方向。

  综上所述B体育,在今天学习机械,就如同当年那句名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是,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你能不能走出属于你自己的路,就要看你自己能不能智勇合一了。

  我2006年读本科,当时各大制造业企业在大二就开始来学校抢人,风头无两。2008年次贷危机,我们在学校里都能明显感到风头不对,紧接着工程机械类招聘需求断崖式下跌,一汽轿车大规模滞销,学院号称“遭遇二十年来最差招聘季”。我们都觉得前途要凉。此后10年里,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每年学院都声称“这是最差招聘季”,但机械工程学部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从没低于过九成(剩下的几乎都接着深造去了),毕业季的校园都因为学生提前去企业报到而早早冷清下来。

  我们一个搞技术的,这不就是当年学工程的初衷吗?谁是冲着大富大贵来学的机械?有多少人不就是因为穷,冲着学费低,毕业工作就能吃饱饭才来学的机械?至于收益不如其他工学门类,那看你和谁比,你怎么不去学农业工程哈?就算是不如电子计算机什么的挣得多,那也正常啊:江山代有才人出,难道就你能永领风骚不休战?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姑且不论新能源汽车之类的新兴产业,那些传统机械行业中无法转型的部分日益没落是必然的事情B体育。虽然CAE软件的大量应用降低了结构设计的门槛,但是高端部分仍旧需要工程师经验的加持,比如复杂结构体结合处网格怎么画,那就是个很吃功夫的事情。所以,只能说,这一行赚快钱不容易了。总体上,在所谓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同级别机电工程师薪资普遍高于机械结构工程师是事实。但是,结构工程师终究只是机械工程师的一部分,机械的定义太宽泛,从筷子到航母都可以叫机械,仅拿其中区区几个门类的情况就下整个行业的论断,难免会一叶障目。你说哈工大搞机器人工程的和博世搞机械感知的两拨人是不是机械工程师?退一万步来说,想赚快钱,有了机械的底子支撑,转向电子控制之类的都是水到渠成,不是太难的事情,在就业或者读研时再调整到感兴趣的门类或者方向,远好过跳崖似的本科退学或者夹生饭似的大二转专业:没有人挡着你的财路,好自为之即可。况且,在中央没下文制止之前,上海大众那帮人挣得还叫少?多少是多?

  P.S.1. 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其实远没有知乎上直观感受的那么多,从全国水平看,月入过万其实并不那么普遍。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调查报告,年可支配收入6万余万就已经是高收入了。据我所知,这对大部分机械工程师来说,都不是难事。

  P.S.2. 刨除个人素质原因,机械从业人员收入相对下降、学习性价比降低的现实,更多是制造业整体结构调整的结果,不是所谓的学科过气的体现。由于单纯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往往处于制造业的上游,其利润附加值自然比处于下游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低。这是产业化结构关系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在今天,很多机械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专注关键核心部件生产,非核心部分层层外包”的方式来提高利润率,而非像过去那样简单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这就使“专而精”的机械工程人员比“大而全”的机械工程人员在今天更吃得开。这一现状与机械本科教育所追求“全而杂”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巨大冲突B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低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收入相对降低的情况。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在机械的哪个方向,足够广的知识面与完备的学科知识架构是“专而精”的前提。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CAD/CAE软件的日益成熟,中低端岗位的入门门槛也在降低,机械本科阶段在课程上是否应该做出相应改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克服机械工程目前的种种困难,更多的还是要从“改革机械学科本科阶段课程、调整子学科设置及明确高等教育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着手,以期前瞻性的满足国家产业调整的需求。而不是暴力的找出一堆没有可操作性的客观原因把机械学科批判一番,或者什么“劝退从业人员,削减招生规模”之类的无脑操作可以解决的。

  (至于如何看待机械设计发展缓慢与机械设计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我在以下两个答案中也阐述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见

  P.S.3. 我觉得机械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学科,大部分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即使对于那些从大一开始数学没学好,以至于后边连教材都看不懂的小伙伴,毕业之后去做CAD绘图员也能在业内混碗饭吃。你试试做医生的连生理学导论都没学明白还能在业内混饭吃的吗?此外,知乎里有些小伙伴似乎忘记了: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由于技能的过度普及,计算机专业和英语一样,被认为是工科里的鸡肋专业;直到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机专业才再次火爆起来。所以,长远来看,学科的起起伏伏本就是平常事,而改变不了的恰恰是人们急功近利的贪婪本质。总之,烂人学啥都不行,能人学啥都一样。(手动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