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机械行业整体估值低于历史中位。2023 年初至今申万一级机械行业涨幅 11.85%,涨幅位居第六。跑赢同期 中证 1000、上证指数、深证成指 5.29、6.96、9.22 个百分点。从估值来看,截至 2023 年 6 月 21 日,机械 行业整体 PE-TTM(剔除负值)、PB-MRQ(剔除负值)为 27.82 倍、2.41 倍,低于 2000 年 1 月 04 日以来 历史中位数 31.04 倍、2.87 倍。
机械行业整体收入转正,利润降幅收窄。从收入端来看,2023Q1 机械行业营业收入 3588 亿元,同比增长 2.3%,相较于 2022 年收入同比下滑 1.22%转正,实现正增长。从利润端来看,2023Q1 机械行业归母净利 润同比下滑 3.01%,较 2022 年同比下滑 8.66%降幅收窄。
内部细分板块分化较大,冷热不均。从机械行业内部细分板块来看(细分板块内部标的根据主营变化略有调 整),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制冷空调设备、能源及重型设备、机器人板块和仪器仪表 2023Q1 营业收入 同比增速较高,分别达到 39.73%、33.97%、27.46%、16.54%、14.62%和 14.22%;从归母净利润来看, 楼宇设备、半导体设备、光伏设备、其他专用设备、制冷空调设备同比增速较高,分别为 83.31%、60.17%、 56.67%、51.02%、42.95%。一方面,机械行业内部细分板块之间分化较大,冷热不均。按照收入和利润变 化方向划分,营收和利润同比均正增长的板块包括,能源及重型设备、轨交设备、工控自动化、光伏设备、 半导体设备、机器人、机床工具、仪器仪表、磨具磨料、锂电设备、楼宇设备、其他专用设备。其中,利润 端增速普遍高于收入端增速,出毛利率改善状况良好,从侧面印证持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进程。
PPI 作为库存周期领先指标底部运行。从内需来看,企业利润持续下探,导致投资意愿不强,尤其是民间投 资持续低位运行。M2 高增长与民间投资背离,企业端对未来需求信心不足,信贷扩张到投资扩张传导路径 不顺畅,资金沉淀在企业定期存款比例较高。从库存周期来看,PPI 作为库存周期领先指标依然处于下探通 道,2023 年 5 月 PPI 同比下跌 4.6%,已接近前期 2015 年 12 月低点-5.9%。从供给端看,2008 年“四万 亿投资”产能大扩张之后,2011 年开始出清。2016 年三季度开始,产能扩张有重启趋势。但在随后的中美 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的需求下行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低位,新一轮扩产周期被迫中断。2011-2020 期间制造业供给端产能充分出清,中国制造业有了更好的起点和基础。我国或将于 2023 年下半年进入主动 补库存阶段,拉动机械设备投资增长。
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占全球比重有所下滑。根据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数据,2023 年一季度全球半导体 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 8.59%,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当季销售额同比下滑 22.59%。受此影响,2023 年一季度中 国大陆地区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比重下滑至 21.86%。
全球智能手机、PC 出货量同比持续下跌。2023 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 14.59%,跌幅较 2022 年四季度-18.31%有所收窄。从全球 PC 出货量来看,全球一季度 PC 出货量同比下跌 29.32%,是 2004 年以来最大的跌幅。由市场的主流 DRAM 芯片构成的 DXI 指数对半导体需求端具有一定代表性,从 2023 年 6 月指数走势来看依旧处于下跌趋势中,侧面反映手机、平板、PC 等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导致 DRAM 需 求和价格持续下滑。
全球半导体或逐渐行至底部区域。全球半导体一个完整周期大概 3-4 年(上行下行各 1.5-2 年),最近这一轮 完整周期的启动是从 2019 年 6 月开始,至今已有 4 年,下行期也近 19 个月,从时间维度看,或逐渐行至底 部区域。从我国制造业库存周期来看,跟全球半导体行业同比增速的走势基本吻合,往往每一次中国制造业 库存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对应的都是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的低点。2019 年 6 月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 金额同比增速-16.80%,到达下行周期底部,此后受益于初期疫情后 5G 手机和新能源车等新增需求爆发, 以及供应端为避免地缘冲突而大幅提高的补库存需求,进入持续 15 个月的上行周期至 2021 年 9 月,同比增 速达 27.60%。此后由于全球半导体晶圆厂产能快速扩张和海外通胀高企压力下生活必需品的成本增加挤压 了非必需品的消费,下游需求市场萎靡。供需错配下,2023 年 4 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下滑 21.60%,已 经历长达 19 个月的下行周期。通过对比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和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两者走势基本一致。
费城半导体指数(SOX)率先进入上涨通道。费城半导体指数(SOX)涵盖了全球 30 家最优质的半导体公 司,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晴雨表”,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从上一轮周期底部看,2019 年 1 月 3 日 SOX 指数 同比变化-16.3%,到达阶段性底部,领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低点 6 个月左右。2023 年 1 月 3 日 SOX 指数深度下跌 37.9%,随后进入上行通道。由于设备组装运输周期较长,对半导体周期的景气度最敏感,需 求最前置。2023 年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 8.59%,较 2022 年四季度同比增速 1.35%涨幅有 所扩大。综合以上,当前时点半导体基本面周期下行底部的时间预计将会在今年二、三季度,并在三、四季 度抬头向上,另一方面也大致符合平均每轮上行或者下行周期持续时间约 24 个月的周期跨度。
国产半导体设备研发和市场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渐入佳境。短期来看,当前处于半导体周期底部区域,中长 期来看,自主可控背景下的国产替代与 AI 波浪式创新周期相互叠加B体育,半导体设备景气度有望上行。一方面 国产设备厂商高强度研发带来技术和工艺上的不断突破,以半导体晶圆制造设备为例,当前的国产设备对 28nm 及以上制程的工艺覆盖度日趋完善,并积极推进 14nm 及以下制程的工艺突破。另一方面在海外对先进 制程半导体设备限制出口背景下,国产设备获得更多与下游客户密切开展工艺设备合作研发和迭代升级机会, 以此为契机扩充细分品类,未来国产设备替代和渗透率提升有望加速。有望受益标的,北方华创、拓荆科技、 华海清科。
机床下游主要是金属加工制造业。机床主要被用于加工整机的零部件,商业模式偏向 to B,下游需求定制化 程度较高,组装依赖人工,也受制于工程师团队的经验和水平。机床品类众多,一家公司很难擅长多个品类, 规模扩张难度较大。行业增长逻辑与宏观周期是“二阶导数”关系,相对于挖掘机在景气度传到上存在一定 滞后性。 机床销售需要较长时间切入客户生产流程,需要与本国优势制造业的紧密结合方能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以 FANUC 为例,FANUC 数控系统刚推出时并不好用,系统低效率、精度低,操作复杂。即便如此,也填补了 国内数控系统的空白,FANUC 数控系统一经推出,便在国内迅速普及。经过不断的本土厂商的反馈-改善再反馈-再改善,才有了如今的 FANUC 数控系统。 另一方面,金属切削机床市场低端内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中低端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市场主体多为 销售导向的小规模厂商,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行业格局十分分散。低端产品占比过高,市场高端需求无法满 足,行业中低端产能出清过程中,也拉低了前期金属切削机床总体销量。
β视角:当下时点已进入金属切削机床配置窗口期。当前时点国内金属切削机床在宏观、行业和内部结构方 面已经出现拐点,行业整体有望演绎β行情。2008 年“四万亿”投资催化机床产业强势反弹,2011 年金属 切削机床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后就趋势性进入下行通道,2017-2019 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连续 3 年负增 长,行业开启漫长的出清过程。从行业结构来看 2009、2010 年两年大量资本进入行业,低端产能过大,重 复建设严重,此时机床行业国企龙头,没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淘汰低端老式机床产品,错失提升核心竞争 力良机。当前,更具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行业主体已完成从国企到民企的轮换,市场集中度提升趋势已经 确立,行业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改善。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渗透率持续提升。五轴机床通过更高加工效率、更小占地面积与能耗带来经济性,对三轴 机床具有一定替代性。5 轴加工中心刀具在 X、Y 和 Z 轴上线性移动,并可绕 X 和 Z 轴旋转,可以从任 何方向接近工件,同时进行刀具直线运动,在整个路径上都可保持最佳切削状态;三轴加工由直线进给轴 X、 Y、Z 进行加工,切削刀具方向在沿着整个切削路径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刀尖的切削状态不可能实时达到 完美。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刀具对于工件的角度可以随时调整,避免了刀具的加工干涉,因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以 完成三轴联动机床不能完成的许多复杂加工。对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新产品零件及成型模具形 状日益复杂,精度要求也快速提高,因此具备高柔性、高精度、高集成性和完整加工能力的五轴数控联动机 床可以更好地解决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复杂零件加工的精度和周期问题,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新产品的成 功率。
新产品更新周期缩短,成本被迫降低,传统工艺不能满足交期要求。从汽车工业开始,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 都面临着提高交货速度和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在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行业、电子制造行业、纺织行业和 化妆品制造业的客户,都期望得到最精良的产品以及尽可能短的交货期。全球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为了及时 满足市场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越来越注重柔性和灵活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交货期看作关键因素,往往选择那些能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的企业。而且,在全球供应链中,跨国公司纷纷实行“0 库存管理”和“JIT 生产”(JIT 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时生产),要求我国出口制造企业 的交货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
五轴联动大幅提升加工效率和质量。五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升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1) 使用长径比较 短的刀具,提升加工稳定性;2)减少放电的工艺,整个表面更均匀;3) 使用球刀的侧刃加工,提升工件 表面质量。由于只需要一次装夹,无需等待操作人员频繁操作,大幅缩减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同时五轴机床 还可以使用更短的刀具进行加工,提升系统刚性,减少刀具的数量,避免了专用刀具的产生,大幅降低刀具 成本。
从技术成熟度和国内产业配套来看,国内已经实现从 0 到 1 突破。目前中国的机床行业已经出现了一批领 头羊企业,中国与机床制造强国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科德数控率先突破了高端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并且实 现了自主可控,公司各类型机床设备均配套自主研制的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电机、电主轴、摆头、转台等关键功能部件。科德数控在代表复杂精密零件制造能力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领域已经实现批量销售,且 精度等性能指标不输国外先进水平。
从下游应用看,更新换代需求将提供抗周期动力,驱动行业从 1 到 100。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 端金属切削机床需求旺盛,有望为国内企业带来成长机遇。五轴数控机床下游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 军工等领域。根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数据,五轴机床在航空航天、汽车、军工三个行业的销量占比分别为 39.9%/24.3%/13.3%。其中汽车领域主要用于生产气缸缸体以及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领域主要生产飞机叶 盘、发动机等精密零部件。
受加工需求精细化、复杂化、定制化驱动,机床更新换代有望加速。目前大多数国内制造企业所使用的机床 仍以 2-3 轴为主,且数控化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加工精细度需求。现有 设备的加工水平与下游加工需求的不匹配,将推动机床的更新换代加速。有望受益标的,科德数控、纽威数 控、海天精工。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和我国制造业占比以及我国占全球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装备制造行业中长期将持续收益。 2023 年 5 月制造业 PMI 值 48.80%,整体处于收缩区间,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高技术制造业 PMI 值为 50.50%, 回升至扩张区间。中长期看,国内市场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迭代,对新设备投资 需求释放形成较强催化。2010 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制造业促进法案》,要通过全面改革将美国打造为企业 总部基地、创新基地和制造企业的首选之地。2012 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题为《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 增长和经济复苏》的报告,明确了实现“再工业化”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推动一场由绿色能源和数字制造等先 进技术引领的“新工业革命”。在此大背景下,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09 年低点的 15.36%持续攀 升至 2021 年的 16.62%。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04 年高点 31.98%下跌至 2020 年低点 26.29%,2021 年上涨至 27.44%,重拾抬升之势。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和我国制造业占比以及我国占全球制造业比重持续提 升,装备制造行业中长期将持续收益。
总体上 2023 二季度,新出口订单延续景气收缩趋势。从外需来看,2023 年 4 月、5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当月同比增加 5.6%、3.5%,PPI 当月同比下跌 3.6%、4.6%,企业部门量价上动能不足。2020 年以来制造业 企业利润增速与出口相关性较高,美国制造业新订单 PMI 从 2022 年 9 月开始至 2023 年 5 月连续处于 50 以 下,并持续下探,总体来看,2023 二季度,新出口订单延续景气收缩趋势。
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利润增长主要拉动力。但从结构上来看,根据统计局数据,4 月份,受新动能产业发展 较好、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作用,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29.8%,实现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 利润增长 6.4 个百分点,是拉动作用最大的行业板块。2023 年 5 月电气机械、铁路等运输设备、专用设备、 通用设备出货值同比增速 4.4%、23.70%、12.4%、4.7%。虽然相较与 4 月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是考虑 去年 5 月高基数,同比增速依然维持高位。
部分机械设备细分板块出口持续高增。按照进出口差额划分,从总量来看,若出口近年来持续大于进口,则 认为该产业链较为成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则说明该细分行业整体还处 于进口替代阶段,还未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链。其中前者以挖掘机、轨道交通、叉车和分离设备为代表,以挖掘机为例,2018 年 2 月挖掘机累计出口 2.57 亿美元,累计进口 2.30 亿美元,出口开始大于进口。2023 年 5 月挖掘机年初至统计日期累计出口 40.80 亿美元,进口 0.89 亿美元,差额近 40 亿美元,进出口差额持续走 阔,体现出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进口金额大幅高于出口金额的细分板块以半导体、面板显示制造设备为典型代表,凸显自主可控重要性。一 方面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景气度背景下,下游厂商有赖于进口设备成熟的工艺和稳定性将高增市场的红利 最大化。另一方面,高速增长的进口金额相对值和数额较大的绝对值也代表了在“自主可控”主线下广阔的 进口替代空间。以“其他制半导体或集成电路用的机器及装置”为例,2022 年 4 月 30 日进口金额(一般贸 易)1.56 亿美元,出口金额 0.17 亿美元,差额 1.39 亿美元,进口金额绝对值持续走高,与之类似走势的还 有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离子注入机和测试或检验半导体晶片或元器件用仪器及装置,从侧面反映 下游市场需求的高景气。与之相对应,近年来部分先进制程光刻机进口受到限制,以制造平板显示器用的重 复光刻机为例,进口金额断崖式下跌,凸显自主可控重要性和紧迫性。
部分机械设备虽然出口金额还未明显走高,但是进口金额逐步下降,凸显国内市场进口替代进程加快。以装 配与封装半导体或集成电路的塑封机为例,其进口金额从 2021 年 9 月高点的 0.21 亿美元下降至 0.04 亿美 元。其背后是随着大批新建晶圆厂产能的释放以及国内主流代工厂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加上国内密集出台相 关扶持政策,作为我国半导体领域优势最为突出的子行业,国内半导体封测产业自给率的持续提升。 再以激光器为例,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2022 年,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渗透率由 34.48%增长 至 83.55%,中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渗透率由 54.90%增长至 60.33%,小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渗透率由 98.21 增长至 99.86%。其中,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渗透率增长速度最快,表明我国大功率光纤激光器自 主生产能力获得快速提高。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 年我国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渗透率将达 85.37%。 与之相对应,2018 年 9 月我国激光器进口金额 4.4 亿美元,出口金额 0.6 亿美元。到 2023 年 5 月激光器进 口金额为 1.82 亿美元,出口金额为 0.52 亿美元,差额由 3.8 亿美元缩小至 1.3 亿美元。
根据前文所述按照进出口额作为我国机械设备国际竞争力的判断标准,关注近年来取得较大突破的细分板块, 其边际变化有望贡献较大超额收益。以金属加工机床为例,其进口金额从 2012 年 9 月高点的 14.56 亿美元 开始下降,到 2020 年 8 月,进出口金额分别为 5.43 亿美元和 5.75 亿美元,出口金额开始逐渐超过进口金 额。2023 年 5 月出口金额已达 8.92 亿美元,进口金额 6.28 亿美元,差额 2.64 亿美元。再以工业机器人为 例,2022 年 5 月工业机器人出口金额开始超过进口金额,截止 2023 年 5 月,其当月出口金额为 0.26 亿美元, 大幅领先进口金额 0.04 亿美元。
多场重磅活动连续召开, “一带一路”利好装备出口。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国也将于 下半年举行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根据一带一路网统计数据,截止 2023 年 1 月 6 日,中国已经同 151 个国家和 32 个国际组织签署 200 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根据商务部数据,2023 年 1-2 月我 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40.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8%,占同期总额的 20.2%。对 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1266.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1%,增长态势良好。机械设备作为对外投资承揽工程 的先行和支撑力量,有望持续受益,重点关注出海正当时的轨道交通和工程机械板块。
2023 年动车组招标有望边际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里程从 12.1 万公里增长至14.6 万公里,年均增长 5000 公里。根据 2021 年 12 月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 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历程 1.9 万公里,据此测算年均增加 3800 公里(3800=19000/5),从里程来看, 投资强度略有下滑。从边际变化来看,2014 年以来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基本在 8000 亿元左右,2022 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跌至 7109 亿元,2023 年 1-4 月投资额 1674 亿元,同比增长 6.29%。2022 年客运量 的大幅下滑降低了新线开通对新增动车组的需求,动车组招标意愿下降。2023 年 2 月 14 日铁路旅客发送量 817.2 万人次,同比增加 44.4%。客流量改善有望提高现有动车组使用率,国铁集团收入和利润有望改善, 进而提升其资本开支意愿,带动动车组招标新增,预计 2023 年动车组采购需求有望提升。
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22 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中国中车占据 56.2%市场份额。中国中车官微 2023 年 1 月 10 日晚间消息,中国中车与土库曼斯坦铁路用户通过线 余万美元的机车备件合同。 双方签订了 15 台 30 节双机重联干线货运内燃机车合同,这是我国近十年来获得土库曼斯坦的最大一笔内燃 机车订单。从中国中车近年来海外收入来看,2020 至 2022 年海外收入分别为 170.6、200.3 和 243.8 亿元, 实现连续 2 年增长 15%以上,中国中车 2022 年国际业务新订单签约 509 亿元,同比增速达到 45%。轨交作为 一带一路基建重要需求,未来出海可期。有望受益标的,中国中车。
国内挖掘机市场经多年发展,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以 2010 年供应小型挖掘机的国产液压系统出现为标志, 挖掘机进口替代持续推进。2016 年第二轮上行周期期间,存量更替、机器换人和环保政策驱动行业低端产能 加速出清,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2008-2018 年,中国挖掘机市场集中度呈现倒“U”型变化。2008 年四万亿 元投资促成挖掘机销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大量中低端产能涌入行业,市场集中度和竞争格局快速恶 化。2016 年之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行业低端产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站在当下时点,国际化成为主要非周期驱动因素。在国内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以及国内配套成熟的背景下, 国内以挖掘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迈向国际化成为主要非周期驱动因素。2023 年 5 月主要企业液压挖 掘机外销 10217 台,同比增长 21%。内销 6592 台,同比下跌 45.90%。回顾上一轮挖掘机底部,2015 年 5 月 挖掘机内销 4886 台,同比下跌 34%。外销 484 台,同比下跌 13.10%。从单月销量数据上来看,2023 年 5 月 内销数量仅高出上一轮 2015 年 5 月低点 1706 台,逐步接近底部区域。挖掘机销量从总量上看与房地产投资 与基建投资有较高相关性,从增速上看我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已进入长期下行通道,但从绝对值来看,2023 年 5 月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超 1 万亿元,考虑环保政策和更新替换因素,依然能够支撑挖掘机销量下一轮周 期到来时较高的弹性。5 月数据外销数量以占据当月总销量的 60%以上,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出海战略的推进, 海外挖掘机销量有望持续实现高增长,贡献抗周期力量。有望受益标的,三一重工、徐工机械。
制造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坚力量行情有望持续演绎。从机械板块内部看, 2021Q1-2023Q1 库销比从低点 1.3 爬升至 1.5。结合毛利率修复情况看,毛利率从 2022Q1 低点 20.72%修复至 2023Q1 的 22.50%,2023 年 3-5 月,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细分项来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 别为 7.9%、13.2%、8%,均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一方面机械行业内部 契合制造业升级主旋律的部分高景气细分板块一季度提前备货以应对后续高增长新订单。另一方面的是 2016 年以来供给侧改革以及 2019 年至今市场低端产能的过度出清和市场竞争格局优化,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扩张 和毛利率改善的结果,包括今年以来装备制造行业出口高增带来的正面影响。重点关注激光设备、工控自动 化细分板块。
下游新工艺驱动激光设备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增加新场景、新需求。新能源材料加 工、脆薄性材料加工、半导体制造等领域,成为近年激光市场最突出的增长点。此外,超快激光高精密加工、 大功率焊接、激光清洗、激光熔覆、3D 打印成型等技术逐渐成熟并逐渐被用于多个领域。三维激光加工系 统已普遍应用于标刻、切割等加工行业,极大的提升了加工效率。根据金橙子招股说明书披露,高速激光熔 覆技术比传统熔覆技术的效率高出百倍,未来极有可能被用于替代电镀等高污染、高排放加工工艺。 高端振镜系统应用空间广阔。以激光设备核心零部件振镜系统为例,据金橙子招股说明书显示,中低端振镜 控制系统领域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高端领域仍由国际厂商主导。通过查询 Scanlab 公司官网展示的下游应 用领域及其描述,可以看出激光振镜系统应用领域广泛,其中高端应用领域主要指在高速、高精、复杂工艺 方面具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如微加工和处理、增材制造(3D 打印)、远程焊接、激光清洗和激光医疗等。
超快激光是激光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超快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精密微细加工方面有着显 著优势。超快激光产生的超短脉冲与材料相互作用时间极短,不会给周围材料带来热影响,因此超快激光加 工也被称为冷加工。当激光脉冲宽度达到皮秒或飞秒量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产 生更少的热影响。传统脉冲激光波长长、瞬时功率低,加热过程慢,区域的材料在高温下先变为液态,并向 周围导热,同时由于冲击波的存在,导致切削口有微米级别的裂痕。而超快激光瞬时功率极高,每个脉冲可 将材料直接汽化,切削口十分工整。
目前超快激光主要应用领域集中在脆性材料加工。在工业微加工领域,特别是脆性材料加工领域,超快激光 已经开始大批量应用,诸如手机 LCD 屏异形切割、手机摄像头蓝宝石盖板切割、手机摄像头玻璃盖板切割, 特殊材料标记、防伪炫彩打标可追溯玻璃隐形二维码打标,热敏感薄膜材料加工、高性能 FPC 切割、OLED 材料切割打孔,太阳能 PERC 电池加工等应用。 超快激光已经初步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我国超快激光器已初步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配套设备空 压机、冷水机国产化不断发展,推动超快激光器成本下降。
激光再制造技术未来应用空间广阔。近年来,激光清洗、激光淬火、激光合金化、激光冲击强化、激光退火 等激光表面处理技术,以及激光熔覆和激光 3D 打印等激光增材制造技术迎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增材制造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并逐渐被尝试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根据华曙高科招股 说明书显示,2021 年增材制造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消费及电子产品、医疗/牙科、学术科研等领域。
振镜系统是激光增材制造设备核心硬件,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据华曙高科招股说明书披露,2019 至 2021 年 及 2022 上半年振镜主要从德国进口,华曙高科采购的进口振镜占振镜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100.00%、 98.02%、100.00%和 99.13%,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目前华曙高科已逐步在部分中小机型设备中使用国产振 镜。金橙子振镜产品相关核心性能指标与同行业公司德国 Scanlab GmbH 的同类型产品相近,具备与国际 厂商竞争的水平和实力。未来随着在产品系列、品牌、市场资源等方面与国际厂商的差距不断缩小,公司将 逐步加强对国际竞争对手的进口替代。
远程飞行焊接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扩容激光振镜市场。焊接车间是自动化率极高的车间,其自动化率最高可 达到 80%以上,因此每一道工序都会对加工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传统激光焊接采用机器人或者是机械运动平 台带动光束一起进行工件加工,运动机构与光束之间缺少数据的同步,焊接过程需要定位,并且与出光交替 进行,存在非有效焊接时间。与传统激光焊接相比,飞行焊接采用振镜与机器人结合的方式从远处对工件进 行焊接,由振镜负责具体焊接轨迹以及各焊缝之间的激光光束跳转,机器人带动振镜移动来扩展工作范围, 并且机器人的运动与振镜的偏转相互协调配合,以实现 0 停顿激光焊接,突破机器人的动态性能瓶颈,提高 激光焊接效率及激光系统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激光焊接成本。
自由度高且适用多种新材料,单台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相对传统工艺的点焊技术来说,激光飞行焊可以自定 义焊缝形式,优化焊缝焊后强度,增加了设计及工艺的灵活性,可以适用于任何焊接形式、任何焊接方向, 同时优化焊接强度且远距离工作延长保护玻璃适用寿命。材料方面可以应用于各类钢板、冷轧板、铝合金等 常用材料,也可以应用于复合材料、合金材料比如镁铝合金等,焊接范围更广。由于其通过机器人手臂与激 光扫描仪紧密配合使用,保证在焊接过程中与工件零接触,焊缝位置可实现灵活多变化及大型零件、复杂曲 面的快速多点焊接。在一体化压铸趋势下,不仅减少了焊接设备的过多投入及使用场地的占用,有效减少焊 接工位,夹具数量相应减少,降低单台生产成本,且焊接整体效果稳定。 我国汽车工业激光焊接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相对于传统的电阻点焊工艺,激光飞行焊接具有无接触、焊缝 灵活的特点,可使得焊接搭接面更小,有效降低整车质量。根据 OFweek 产业研究院资料,飞行焊接在奔驰、 福特、大众高尔夫、奥迪、欧宝等品牌天窗和侧围部分均有应用。根据公司下游代表企业联赢激光 2022 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完成振镜多轴联动飞行焊接、飞行清洗等功能,通过平台运动与振镜的配合实现大幅面 的焊接,可应用在汽车零部件、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光伏等加工领域。振镜+机器人的飞行焊接技术在我 国市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B体育。有望受益标的,联赢激光、大族激光。
工业控制行业作为智能制造关键核心环节,将充分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 缘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在“工业 4.0 时代”,以“互联网+制造业”为特征 的智能生产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都面临技术转型,孕育了大量的商机。长期以来,我 国制造业基础技术研究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必须依靠传 感、控制、通信、工业软件等底层基础技术的突破和深度应用。加强自主可控供给能力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 的重点任务。《“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我国的供给能力明显增 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内市场满足率要分别超过 70%和 50%。 因此,在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化替代将是长期的发展趋势, 工业控制行业作为关键核心环节,将充分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智能制造是工业 4.0 的核心概念,它基于自 动化、先进网络和现代传感技术,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技术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制造模式。工控龙头汇川技术产业布局较为清晰的展示了智能制造概貌。
高压变频器有望受益节能减排政策支持B体育。细分市场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 模 2023-2025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 4.71%、3.71%、3.80%,2025 年将达到 400 亿元以上;未来几年,具有 高效节能功能的高压变频器市场将受政策驱动持续增长,2023-2025 年同比增速为 8.02%、10.29%、9.84%, 到 2025 年高压变频器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高压变频器可实现对各类高压电动机的风机、水泵、空 压机等负载的软启动、智能控制和调速节能,其应用领域集中在高能耗领域,包括电力、冶金、煤炭、石油 化工、水泥、造纸、市政、交通等高能耗行业。从下游市场主体来看,高压变频器下游客户多为国有大型工 矿企业,这些企业未来在节能减排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并有望得到政策扶持。近年来我国工业电机在政策端支 持下,未来高效节能电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高压变频器作为节能减排的核心设备,未来市场需求巨大, 其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中低压变频器与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整体表现低迷。中低压变频器可用于大部分电机拖动场合,能够实现 工艺调速、节能、软启动、改善效率等功能。应用场景广阔,下游市场分散,一般用在起重机械、电梯、纺 织机械等领域,与国家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2022 年下业低迷,叠加芯片短缺导致供货周期延长的压力 持续,整体市场微幅增长。根据 MIR DATABANK 统计数据,23Q1 低压变频器市场 ABB、西门子、汇川技 术市占率分别为 19%、18%、16%,位列前三。从进口替代角度来看,MIR DATABANK 数据显示 2023Q1 国内低压变频器欧美、日韩厂商共占据 61.8%市场份额,其中欧美厂商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一是欧美厂商去 年货期延长,并且多次涨价,经销商订货延迟到今年一季度出货;二是欧美厂商在项目型市场具有一定优势, 对其市场份额贡献较大。起重机、工程机械等与房地产行管的行业需求在本土厂商中业绩占比较大,受此拖 累对其市场份额造成短期负面影响。
伺服系统本土领先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根据智研咨询预测,2023-2025 年我国伺服市场同比增速为 14.24%、13.14%和 10.46%,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 297.7 亿元。根据 MIR DATABANK 统计数据,23Q1 通用伺服市场汇川技术以 23%市场份额位列第一,且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西门子逐渐拉开了距离,未来进口 替代有望进一步提速。
工业制造新兴领域伺服系统配套量大幅提升。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2022Q1-2023Q1 年伺服系统下 游应用领域中,占比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锂电池设备、电子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设备和光伏设备。 一方面新兴制造领域的快速增长驱动伺服系统市场扩张,另一方面也对伺服系统供应商针对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解决方案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多年来基于产平台的积累以及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的优势,有望驱动行业 领先公司伺服系统产品在下业的份额继续提升。
根据 MIR DATABANK 预测,2023 年 PLC 市场总体处于下滑态势。其中预计 2023 年大型 PLC 占比 51%, 市场规模同比下滑 3.8%;小型 PLC 市场占比 49%,市场规模同比下滑 6.4%。根据前面所论述,我国制造 业或于下半年进入被动去库存和主动补库存周期,全年 PLC 市场有望伴随制造业周期呈现前低后高。从进口 替代角度来看,相较于小型 PLC 我国本土厂商基本维持 30%以上市场份额,大中型 PLC 基本被欧美、日韩 厂商垄断,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工业机器人全球占比从 2017 年的 36.48%提升至 2023 年的 62.5%。根据 IFR 预测,2023 年预计全球 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 48.6 万台,较 2022 年预测数据同比增长 7.28%。根据 MIR 预测,2023 年中国工业机 器人销量为 30.39 万台,同比增长 7.7%。按此数据测算,全球占比从 2017 年的 36.48%提升至 2023 年的 62.5%。随着我国机器人配套产业链的成熟,成本和规模优势将驱动本土机器人出海扩张。根据中国机器人 销量同比增速波动,2018-2019 年伴随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国内机器人市场经历第一轮洗牌, 部分竞争力不足的企业退出市场。2022 年至今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第二个调整期,伴随整体工业领域扩产投资 意愿低迷一级新兴领域前两年高速增长的高基数,整体需求增速相对放缓。经本轮调整机器人行业有望迈入 新增长阶段,在存量竞争市场中有卡位优势和个性化定制完善服务能力的本土厂商将脱颖而出。
根据MIR DATABANK统计的 2022Q1和 2023Q1工业机器人出货品牌份额,首次有3家国产厂商进入 TOP10 行列。分别是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其中埃斯顿 (ESTUN)首次跻身 TOP5 。整体来看,内资品牌 占比从 22 年 Q1 的 32.2%提升至 23Q1 的 40.8%。无论从海外市场销量高增还是国内市场份额的提升来看,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趋势十分明朗。综合来看,工控自动化板块有望受益标的:汇川技术、禾川科技。
实现“碳中和”愿景 “时间紧、任务重”。我国 2020 年“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明确提出由能耗“双控”向碳排 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双控”转变。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工作目标,并强调 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转型是重中之重。相对低附 加值的、初级的、能耗大、产值低的产品会慢慢退出或减少在市场中的比例;高端智能、信息技术、5G 通 信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会成为主流。与美欧国家相比,中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且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 间隔年限较短,实现“碳中和”愿景 “时间紧、任务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 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 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其中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包括光伏、锂 电(储能)和氢能源等,低碳清洁技术包括碳捕集和碳封存回收等。重点关注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锂电设 备、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板块。
石油巨头纷纷布局氢能。氢能在链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之间,将起到桥梁作用,既能化解风光高比 例接入电网的消纳问题,更可以解决难脱碳工业领域实现深度减排顽疾,进而成为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 要一环。通常,根据生产来源和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人们将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这三种类型。 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灰 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较为简单,这种类型的氢气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份额最大,碳排放量最高; 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 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也被称为“零碳氢气”。因氢气从制取、储存到运输、应用上与其 传统油气业务的模式高度契合,所以在发展氢能业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国际石油巨头们在油价复苏趋势 下坐拥创纪录的利润和自由现金流,近期掀起了在氢能产业的布局热潮。
20230 年低碳氢需求量将分别达到 3000 万吨/年。根据 BP 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3 年版)》报告预测, 到 2030 年,在加速转型和净零情境下,低碳氢需求量将分别达到 3000 万吨/年、5000 万吨/年,其中大部 分低碳氢主要作为能源和工业还原剂等用于替代天然气、煤基氢(用作精炼、生产氨和甲醇的工业原料)及 煤炭等;其余低碳氢将用于化学品及水泥生产等。
根据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报道,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 4000 万吨/年,产量约为 3300 万吨/年。 2022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 2025 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 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 万~20 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 万~200 万吨/ 年。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 实现。到 2035 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有望受益 标的:冰轮环境、蜀道装备。
其中根据 Subsea 7 的展望,固定式海上风电市场新安装和相关资本支出的前景强劲,预计在 2020 年至 2035 年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18%。在双碳目标和能源低碳转型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 海上风电成本下降、风机大型化等因素将驱动装机量持续提升,海上风电迎来快速增长时期。根据国家能源 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 2022 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 3051 万千瓦,同比增长 15.61%,预 计 2023 年累计装机容量将达 3470 亿千瓦时。中心新闻网 3 月 26 日发布消息,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 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 ,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有望受益标的, 明阳智能、金风科技。
上游硅料价格下跌刺激电池产能释放。光伏行业上游硅料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行业壁垒较高,在企 业竞争中整体呈现寡头垄断性的竞争格局。受前期供应过剩叠加后续新增产能陆续投产,行业竞争白热化, 导致 2023 年多晶硅料价格大幅下行,从 2022 年 11 月 30.3 万元/吨跌至 2023 年 6 月 6.8 万元/吨。硅料价 格的下行也带动了硅片价格的下调。主流品种硅片平均价格已由 2023 年 3 月 7.23 元/PC 下跌至 6 月 3.85 元/PC。硅料、硅片价格的下跌有利于产业链中下游企业降本增效,对下游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相关公司的 业绩起到增厚作用。同时,光伏上下游价格调整、产能的释放对光伏设备销售起到较强刺激作用。从内需来 看,2023 年 1-4 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 48.31GW,同比增长 186.20%,据此测算国内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量 在 140-150GW 之间,相较于 2022 年全年 87.41GW 的新增光伏装机量,同比增幅保持 61%~71%高位。
TOPCon 电池大规模产能率先落地。PERC 电池工艺最成熟,目前在存量市场也占据主要份额,但是其理论效 率存在 24.5%极限值,降本空间也较为有限,以 TOPCon、HJT、XBC 为代表的 N 型技术快速渗透。其中,TOPCon 短期内因经济性、性价比优势凸显,在 N 型技术中脱颖而出,大规模产能率先落地。其中 TOPCon 和 HJT 更 多是工艺层面的改良,TOPCon 电池优势明显,转换效率高,发电性能优异,可在原 PERC 电池产能设备支撑 基础上进行改造,当前最具有投资性价比。HJT 相较于 TOPCon 具有更高理论效率极限,同时工艺流程较少, 无光衰问题,当前量产成本较高,未来发展潜力大。钙钛矿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颠覆性,可通过 与 HJT 产能的叠层工艺进一步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但是当前还处于产业化早期B体育。IBC 可与多种光伏电池技术 路线叠加,目前受制于工艺成熟度,大规模量产有一定难度,随着 N 型电池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IBC 技术 产业化也有望不断向前推进,IBC 工艺将带来激光设备的增量市场,激光设备在光伏行业渗透率有望随其持 续提升。
技术迭代升级带来设备增量。光伏行业的本质是降本增效,围绕此方向技术工艺不断迭代进步。其中硅片设 备主要涉及硅料清洗设备、单晶炉、切片机和分选机;电池片环节涉及设备较多,主要包括扩散设备、抛光 设备、PECVD、LPCVD、激光开槽、退火炉、丝网印刷机等;组件设备端包括大尺寸告诉串焊机和激光划片机 等。相较于 PERC 电池,TOPCon 电池增加了隧穿氧化层和多晶硅核心结构的工艺设备,包括 LPCVD 或 PECVD 设备,并配套扩散炉或退火炉。磷扩散改为硼扩散,工艺调整但设备不变。由于多晶硅层本身具备导电性可 将载流子传输给电极,去除了激光开槽设备。正面制作选择性发射极需要激光 SE 设备。有望受益标的,奥 特维、帝尔激光。
中长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B体育。从市场增长驱动力来看,拉动我国锂电池快速增长的因素有:2023 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71.7万辆,同比增长60.40%。国内乘用车汽车销量205.1万辆,同比增长26.37%。 按照 2023 年月度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34.96%,2020 年 5 月渗透率仅为 4.9%。中长期来看,GGII 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接近 45%。另一方面海外市场需求继续高增长,带动国 内电池企业出口规模提升,2023 年 1-5 月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 2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89%,继续 保持较高增速。
未来全球锂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产能利用率有望维持较好水平。从全球需求端看,在国内外政策持续 加码、禁售燃油车、主机厂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开发等因素催化下,GGII 预计到 2025 年全球锂电池市场出 货量将接近 2.4TWh。从供给端看,GGII 统计和预测,到 2025 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划产能超 4TWh,预计市 场实际释放的产能在规划产能的 60-80%之间,整体看市场存在结构性过剩。其中高端优质产能和有较强的技 术实力、客户资源、供应链优势的头部电池企业,在市场旺盛需求带动下,其产能利用率仍将会维持较好的 水平。
锂各类锂离子电池的制作分为极片制作、电芯拼装、电芯激活检测和电池封装四个工序段。从价值量上来看, 磷酸铁锂前道设备占比为 40%,由于三元材料活性强,对设备尤其是前道设备要求大幅提升(前道设备特别 是涂布机是最难的产业瓶颈),高端化趋势明显。
低成本产品的投资将成为石油公司追求长期盈利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来国际石油公司不断调整投资组合, 降低成本以应对油价下跌风险和环保监管要求。以深水油气为代表的低成本产品目前已经是国际石油公司的 重点投资领域之一。中国石化新闻网讯,据今日石油网 2022 年 4 月 7 日报道,圭亚那 Yellowtail 开发项目是 迄今为止在巨型斯塔布鲁克区块进行的最大开发项目,它将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带来第二低的 盈亏平衡油价,该国际财团自 2015 年以来在这个南美国家发现了超过 100 亿桶油当量的油气资源。具有日 产 25 万桶石油能力的 Yellowtail 开发项目的盈亏平衡油价为 29 美元/桶。根据 Subsea 7 预测,海上油服市 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向好发展。预计从 2022 年的 250 亿美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280 亿美元,到 2025 年达到 320 亿美元,相当于 8%的复合年增长率。2023 年 1 月 11 日,中国海油公布了 2023 年经营策略和 发展计划。公司上调 2023 年产量目标和资本支出预算,净产量目标为 650 百万桶油当量至 660 百万桶油当 量,其中中国约占 70%、海外约占 30%。2024 年和 2025 年,公司净产量预计将分别达 690 百万桶油当量 至 700 百万桶油当量和 730 百万桶油当量至 740 百万桶油当量。此外,2023 年中国海油的资本支出预算总 额为人民币 1000 亿元至 1100 亿元,其中,勘探、开发、生产资本化和其他资本支出预计分别占资本支出预 算总额的约 18%、59%、21%和 2%。有望受益标的,中海油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电 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邮 箱:admin@tianhua698.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星空体育88号